top of page

類似的藝術節、音樂季,也許台灣比起香港,有太多太多。在這裡,我卻可以看到那些小小的,對待藝術不同的態度。

 

西九龍海濱長廊,是一個文化區。整條海濱長廊,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,原來喧囂的香港,也可以覓得一處不被高樓大廈壓迫的好地方。連兩週,在這一塊大空地舉辦戶外藝術節自由野和音樂節clockenflap。

 

在這個戶外活動空間,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,只需要一個放鬆和愜意,趕走工作的不適和煩悶,一大早大家帶著自製餐盒、食物,在草地上鋪起方巾,就野餐起來,有朋友、有同學一起、也有一家人的天倫同樂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和同行的友人討論,台北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,「我非常喜歡這些擺攤的年輕藝術創作者」,我說。有香港本土的、有國外的,而且豐富的程度和差異性遠遠大於在台灣的市集,每一個創作者都走出自己的味道,用各種不同的配件在自己的身上,作品就是自信的來源,我拿起攤位上的一件飾品端詳,他會很誠懇地向你解釋,包含物料是什麼材質、這個設計是什麼概念。對!即使他看出我們因為價錢而卻步,他們還是熱情地解說、拿著名片也希望我們可以在FB或IG追蹤他們。而同時,我也感到訝異。在地產霸權當道的香港,這些小店上的名片寫著他們坐落於某一處,原來他們擁有自己的店面啊!這些小市集,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走馬看畫,讓我更認識到當下的流行,小農、公平貿易、皮革與眼鏡的概念…等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在台灣感受不到,我和同行的朋友討論。「在台北或台中的創意手作市集,很可能這些擺攤者會看你的穿著,露出一種我們不是同一種等級的感覺。」同行的J說。「他們不太理會我,那我就會想,那我們真的有差那麼多嗎?我也很想認識這些啊!」我們感同身受,手創市集裡賣的東西,文創商品、手工皂、果醬等等,我們雖然不常碰觸,但是我們也會想了解啊!像是一種小小的排擠效應,臉上寫著「你不是我們這一類的人」,只需要一瞥,鞋子、搭配、著裝,不用三秒,「我可以判斷你會不會買我的產品。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何時這種對學生而言比較平價的消費,在台灣卻以這種方式進行?當我們在界定「我們是不是同一類人」時,包含著我們的品味、我們的生活習慣、我們收集什麼。然而,這種市集不就是一個開放給大眾活動,增添城市氣息的空間嗎?

 

還有另一個讓我感到amazing的免費戶外活動,叫做私房舞(Private Dance)。是由國外的藝術家策畫,召集了許多香港的舞蹈家,這些舞蹈家來自不同領域,有印度舞、蒙古舞、韓國舞、街舞、當代舞、中國民族舞……等等,少量的觀眾進入到每一個舞者的帳篷內,每一個帳篷通常不超過五位觀眾,雖然我看不懂當代舞,卻可以反思他拿著廢棄的香蕉皮執念地舔想傳達什麼樣的感受;喝蒙古酒時舞者讓我們啜飲一小杯後開始氣勢磅礡的舞蹈。我們可以近距離的看到舞者的面部表情、肌肉,讓每一位觀眾在觀舞的時候,有更多反思和對話的空間,在這裡,我們不僅僅是一位「觀賞者」,而是去體驗一場舞蹈;而舞者在跟我們互動的同時,也看到了我們疑惑的表情,練習溝通和傳達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在想,我們的藝術是不是被侷限在我們自己的框框裡,是我們自己劃地自限。很多時候不僅僅是藝術這個領域,大眾,是需要被各行各業教育的,讓消費者知道,有些服務真的需要付錢,有些藝術品的講解概念與熱忱對待,換來的是一個永久的互動客戶關係。我們台灣真的需要,一個能夠與大眾、或說是消費者溝通的健康環境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bottom of page